
开栏语:网上配资炒股
城乡融合,产业跃升,民生改善,生态向美——“百千万工程”正成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,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县域路径提供了鲜活注脚。2025年,是广东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之年。
在这之中,广州市海珠区以敢为人先的姿态,以实干实效的步伐,绘就从江畔老城到现代化城区的壮阔画卷。这里既有产业焕新的生动场景,也有民生改善的暖心故事;既有绿色生态的美丽蝶变,也有基层治理的智慧探索。
即日起,南方日报广州分社推出“海珠上新记”系列报道,聚焦一个个真实的故事,透过鲜活的人物与场景,展现老城新生的时代图景。
上午10时,琶洲江畔。写字楼的电梯门刚一打开,拎着电脑的程序员们快步走进办公室。屏幕上的后台数据不停跳动,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,间或夹杂几句压低声音的讨论。空气中弥漫着紧迫而兴奋的节奏——这里的每一次敲击、每一次算法优化,都是这座城市向前的心跳。
“创业的风口总在变,我的任务,就是让他们不用等风也能飞。因为我身处的海珠,风从不缺席。”海珠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陈文彧望着窗外的珠江,语气坚定。
作为海珠区“百千万工程”的产业服务者,他的日程表鲜有空白。企业、园区、会议室,都是他频繁穿梭的场所。他就像一根穿针的线,把产业链的节点串联在一起,见证着无数个“新”的出现和“变”的生长。
在广东,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是一项关乎全局的战略任务。它不仅关乎城乡均衡、民生福祉,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。作为广州中心城区之一,海珠区正把这份使命具象化、场景化,在产业焕新与城市蝶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
图为琶洲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试验区。

新的锋芒:大模型的课堂实验
这天,陈文彧走进云蝶科技。
展厅里,一支普通的笔在专用纸张上划过,字迹却能实时跃上大屏幕。
这是云蝶科技自研的“智能笔”,内置解码芯片,如今已在2000多所学校里应用。
“技术能做出来,但最初确实找不到能用上的场景。后来入驻海珠,从算法对接、政策梳理到场景推荐,几乎都有专人跟进。以前只能在PPT里演算法,现在模型已经在真实课堂里跑起来了。”云蝶科技总裁田雪松感慨道。

图为云蝶科技。
对像陈文彧这样的产业服务者来说,企业的每一句反馈都像一枚信号。哪家缺落地场景,哪个环节卡了流程,哪份奖补政策没申报上,区里都要比企业更着急。
“我们要懂流程、懂政策,更要懂他们急在哪、难在哪。”他说。

旧的新生:潮流与科技“纺织”出新气象
如果说琶洲展现的是“新”的锋芒,那么中大纺织商圈折射的则是“旧”的新生。
过去,中大门还是广州轻纺交易园,凭借布料交易声名远播。但随着传统布匹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,它也一度面临转型压力。
陈文彧记得第一次到访改造后的中大门时,眼前已不再是传统的布匹市场,而是一片焕然一新的产业综合体。广州轻纺交易园升级为广州中大门,不仅在硬件上大幅更新,还在产业服务上不断赋能。

图为广州中大门。
如今,中大门已走通了一条新路:以面辅料资源为支撑,以设计研发和打版生产为核心,并打造生活美学商业街区,实现“科产商文旅”融合创新发展。
中大门的变化是整个中大纺织商圈的一个缩影。在这些变化的加持下,过去,设计师在费时费力设计完衣服之后,还要花两天时间在布匹市场里找布,如今只需几分钟。
设计师邓珂在电脑屏幕上演示:“这是致景科技的AI智能系统Fashion Mind,不仅能够帮我们高效设计开款,生成的服装还能直接和面料串联起来。以前找一块特定面料要几天,现在几分钟就能定位到。”

图为致景科技。
陈文彧补充道:“未来1件起订、7天可交付客户将成为可能。AI让这里的服装产业链前所未有的高效和灵活。传统产业不再是守旧的代名词,而是在技术加持下悄然重生。”
正因如此,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把工作室安在中大门。潮流与科技在这里交织出新的气象。陈文彧看在眼里,也更清楚自己的角色:产业服务者不是简单的推手,而是要为企业搭建舞台,让“旧”能够翻篇,让“新”能够生长。
未来启航:低空经济的跃动
而在更前沿的探索里,海珠也在加速。
在琶洲实验室,病人躺在床上,仅需眨眼就能让病床自动升起;在试验场,一架低空飞行器缓缓升空,进行飞行测试;江面上,无人船划出白色浪花,自动避让障碍物。
脑机接口、低空经济、智慧物流……这些曾被视作未来的事物,正在一点点接入城市的神经网络。
海珠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低空综合服务中心,垂直起降枢纽和低空航线正在规划之中。
“我们正在研发一款三合一机车一体化设备,年底就能研发成功,主要用于医疗应急救援。”广东智飞空地协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博洋介绍说。
更生动的画面,则出现在海珠湿地。湖面开阔,绿树环绕,一艘无人船缓缓驶来,船身灵巧地避开水面障碍,载着游客穿梭其间。这是“小荷蜻蜓”——一艘由无人机技术延伸研发的无人船,10月开始,已在海珠湿地正式运营。

图为海珠湿地。
“整个无人船的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。”小荷蜻蜓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公司在此前无人机的技术基础上,进一步扩展低空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。
看着船体在湖面上荡开的涟漪,陈文彧对未来海珠低空产业的未来蓝图很是期待。未来不是遥远彼岸,而是眼前一次次启航。
回顾过去,海珠的发展曾受制于“东强西弱、中部承压”的格局。但近几年,随着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“三驾马车”齐头并进,这种局面正逐渐被改写。
如今的海珠,新旧之间不再割裂,而是协同;前沿科技与传统制造不再断层,而是融合。创新与生活、工作与未来,正在这里汇聚成一个高度耦合的整体。
“我不是创业者,但我跟着海珠一起创业。”陈文彧感慨,“在‘百千万工程’引领下,我和无数‘海珠合伙人’一道,参与产业的再造,城市的跃升。”
从课堂里的数字笔,到中大门的数智面料,再到湿地里的“小荷蜻蜓”,海珠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篇章。
江畔的风依旧,键盘声依旧,但属于海珠的新故事,正在街巷、厂房与江边次第展开。那是老城与新兴产业共同奏响的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旋律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这片土地上的鲜活注脚。
南方+记者 吴雨伦网上配资炒股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